台灣出口機械零件到中國大陸應該注意的事項說明與分析
隨著兩岸產業鏈持續互動緊密,台灣機械零件出口至中國大陸的需求日益增多,無論是整機配套、維修替換或是代工後續運送,企業在進行出口時須面對海關監管、技術性貿易障礙、稅務與認證等各種問題。以下從出口準備、報關文件、認證規範、運輸安排與大陸進口通關五大面向深入解析,協助業者掌握關鍵注意事項,降低通關風險與時間成本。
一、出口前的準備與產品資料確認
-
確認零件用途與型號
出口前要明確區分機械零件的種類、型號、功能與用途,尤其是是否屬於「戰略性高科技項目」或「兩用物項」(即軍民兩用),這些項目出口中國可能涉及額外的管制與審核流程。 -
HS CODE確認與稅則查詢
台灣出口端與中國進口端所使用的關稅編號(HS CODE)有可能略有不同,因此需進行雙方比對,確認稅則號列與所適用的進口關稅與增值稅(中國進口通常需繳納13%-17%的增值稅與0-10%的關稅)。 -
產品技術資料建檔
包括技術參數、材質成分表、產品圖片、用途說明等,以供報關、報驗與日後查核使用。若零件涉及特殊材料(如合金鋼、石墨等)更需特別說明成分與應用領域。
二、出口報關與相關文件製備
-
基本出口報關資料
-
發票(Invoice)
-
裝箱單(Packing List)
-
出口報關單(以E化報關方式為主)
-
契約或訂單(可選)
-
-
原產地證明(C/O)
若希望適用中國對台優惠稅率(如ECFA早收清單稅率減免),則需提供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原產地證明書」,經主管單位(如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)核發。 -
機電產品備案或自動進口許可證(如適用)
若輸出產品屬於中國管制類別(如高壓泵浦、工業機械驅動元件等),需由大陸進口方申請「機電產品自動進口許可證」。
三、產品認證與大陸檢驗要求
-
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(CCC)
雖多數機械零件不需申請中國CCC認證,但部分涉及安全、防爆、電器類零組件(如馬達、開關、電控器件)仍需事先辦理,否則將無法清關。 -
海關技術性貿易措施(TBT)注意
某些精密機械零件需符合中國國家標準(GB標準),特別是輸入後需進行組裝、安裝使用的項目,可能被要求提供相應的中文說明書與標示。 -
海關隨機查驗與樣品送驗
出口零件有機會被大陸海關抽查,需配合提供技術資料,並可能需留樣送第三方機構檢測,延長通關時間。
四、物流方式選擇與包裝設計
-
物流方式選擇
-
少量、緊急零件可選擇空運快遞(如DHL、FedEx、UPS)。但要注意報關資料是否齊全,以免被卡關。
-
批量與常態供貨可透過一般海運拼箱或整櫃運送,成本較低。
-
若客戶為工廠端,可考慮使用「小三通」物流路徑,成本效益高但需留意通關風險。
-
-
出口包裝須耐運輸並清楚標示
機械零件多為金屬材質,建議使用防銹紙、防撞緩衝材與防水膠膜包裝,並於外箱明顯處標示:-
產品名稱(中英)
-
型號規格
-
箱數及淨重毛重
-
出口公司資訊與收貨人資訊
-
五、大陸端的進口報關與清關流程
-
收貨方(中國買方)資質確認
-
需具備一般進出口資格
-
若產品需核查進口許可,應事先申請
-
建議買方設立「進口代理公司」或委託專業報關行處理
-
-
進口稅金繳納與報關清關
-
報關時依據HS CODE核算應繳的進口稅金(關稅+增值稅)
-
貨到港後通常2~5天內完成清關,視港口效率與查驗情形而定
-
-
物流配送至工廠或倉儲
完成清關後由貨代公司安排卡車配送,部分地區可選擇保稅倉、區內廠房進行分貨或組裝。
六、稅務與兩岸政策風險評估
-
貨品定價與稅務籌劃
若機械零件為售後維修品或保固件,應事先釐清是否為「無償贈送品」,避免被海關判定為一般商品進口而課稅。 -
兩岸貿易政策風險應對
政治氣氛緊張時,部分敏感產品(如自動化設備、半導體製造用元件)可能面臨出口管制或延遲審查,應事先規劃備援方案(如轉運香港、改由第三地進口等)。
結語
機械零件出口中國大陸雖為台灣產業常態操作流程,但其中涉及的法規、認證、通關細節與兩岸制度差異,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延誤、退運甚至處罰。建議企業與有經驗的報關行、物流業者或顧問合作,針對每一批出口貨物做好預審與風險控管,以確保出口順利、降低成本並鞏固兩岸商業合作關係。
如需協助制定出口計劃、查詢商品稅則、報關實務、CCC認證流程等,建議洽詢專業通關顧問或台灣經濟部貿易局、台灣機械公會等單位,以獲得更詳實的指導與支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