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陸買貨如何海運裝貨櫃回台灣流程攻略詳細分析
隨著兩岸貿易往來日益頻繁,越來越多台灣商家選擇直接從大陸採購貨物,再透過海運方式裝櫃運回台灣。相較於空運,海運具有成本較低、承載量大、適合大宗貨品等優勢,是中小企業進口物流的首選方式。本文將從採購、集貨、報關、裝櫃、海運、台灣端報關清關、交貨等七個面向,詳細解析整個流程,協助您順利掌握海運裝櫃回台灣的關鍵要點。
一、前期採購規劃與貨物整合
在進行海運裝櫃之前,首要步驟是完成大陸端的貨品採購。無論是透過阿里巴巴、淘寶、1688、或直接與大陸廠商聯繫,皆需注意以下幾點:
-
確認商品類別與台灣進口規定:部分商品如食品、藥品、農產品等需特殊檢驗或取得相關證照,務必事前查明是否可進口台灣。
-
核對材積與重量:海運運費通常依「材積」計價,即立方米(CBM),貨物的包裝尺寸與堆疊方式會直接影響運輸成本。
-
採購數量與批次安排:若從多個供應商進貨,應提前安排集貨、合併裝櫃的時間,以免產生倉租費或導致裝櫃延誤。
二、大陸端集貨與倉儲整合
當貨品分批抵達後,可選擇將商品統一寄送至集運公司或是物流公司在廣東、上海、廈門等地設置的倉庫進行整合。此階段需注意:
-
倉儲安全:選擇有監控與保險制度的物流倉儲。
-
標示清楚:不同供應商的商品須註明品項、數量與客戶資訊,以利倉儲人員盤點與歸檔。
-
備貨齊全再裝櫃:部分集運商提供免費集貨期(例如7~14天),應利用此期內完成所有備貨。
三、大陸出口報關程序
完成集貨後,進入出口報關流程。由專業報關行或集運公司代辦出口報關,所需文件通常包含:
-
出口發票與裝箱單(invoice & packing list)
-
出口報關委託書
-
貨物報關編碼(HS Code)
-
若屬於限制性商品,需額外提供報檢證明
報關人員會根據貨品性質選擇一般貿易報關或簡易報關方式,並安排海關查驗與放行程序。
四、裝櫃流程與櫃型選擇
裝櫃即是將貨品裝入海運貨櫃。常見貨櫃類型有:
-
20尺櫃(20GP):適合小型企業或中等貨量。
-
40尺櫃(40GP):容量較大,適合大宗進口。
-
40尺高櫃(40HQ):比一般40尺櫃高約30公分,適合高體積貨品。
-
拼櫃(LCL):若單一公司貨量不足一櫃,可與他人共用一櫃,分攤成本。
裝櫃流程須注意防潮、防壓、防震。專業物流公司會依照貨品屬性進行裝櫃規劃與加固。
五、海上運輸階段
完成裝櫃並封櫃(加施鉛封)後,貨櫃會送至大陸港口(如深圳、廈門、寧波)登船,進行海上運輸。從大陸主要港口到台灣基隆、台中或高雄港,船程約2至5天不等。期間可透過提單號追蹤航程進度。
六、台灣端報關清關
貨櫃抵達台灣港口後,需進行進口報關。此階段可由台灣進口商或委託專業報關行代辦。需準備文件包括:
-
進口報單
-
大陸出口報關文件影本
-
進口貨物發票與裝箱單
-
提單(B/L)
-
其他特殊許可文件(若涉及管制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