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大陸進口食品之相關規定?
從大陸進口食品到台灣,涉及多項嚴格的法規規定與檢驗程序,目的在保障消費者健康安全、維護食品品質,以及符合國際貿易標準。以下從申請程序、檢驗檢疫、標示規定、限制禁令及通關流程等方面詳細分析。
一、進口申請與許可
台灣對於食品進口採取嚴格管理,進口商必須向**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(TFDA)**申請登記,取得合法進口資格。部分食品類別如特殊營養食品、嬰幼兒食品或保健食品,須先取得許可證或核准文件,方能進口。
申請時須提供完整文件,包括產品成分、營養標示、製造商資料、衛生安全檢測報告、產地證明、商業發票及裝箱單等,以證明食品符合台灣食品安全標準。
二、檢驗檢疫
海關與相關主管機關將對進口食品實施檢驗檢疫,重點包括:
-
微生物檢測:檢測食品是否含有致病菌、重金屬、農藥殘留等危害健康的物質。
-
放射性檢測:特別針對某些進口食品(如海產品)進行放射性污染檢查。
-
標示核對:檢查產品包裝標示是否符合規定,包括中文標示、成分、有效期限等。
若檢驗不合格,海關有權拒絕入境、退運、銷毀或罰款。
三、標示規定
依據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及相關子法,進口食品包裝必須清楚標示:
-
中文品名與成分
-
生產批號與有效期限
-
產地與進口商資訊
-
食品添加物及過敏原標示
-
營養成分標示(依類別規定)
未依規定標示將影響通關並可能受罰。
四、限制及禁止進口食品
台灣禁止或限制部分食品進口,例如:
-
含有未核准添加物的食品
-
來自疫區的動植物性食品
-
含有非法成分或過量農藥殘留的食品
-
未經檢疫合格的肉類及其製品
違規進口將面臨法律制裁及貨物沒收。
五、通關流程與注意事項
-
文件準備:提前備齊商業發票、裝箱單、產地證明、進口許可及檢驗合格證明。
-
報關申報:委託報關行或自行申報時,須完整填寫申報資料,避免退單或延誤。
-
配合檢驗:海關抽驗後,應配合主管機關完成後續檢驗程序。
-
繳納稅費:依規定繳納關稅與其他稅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