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關流程的主要步驟是什麼?
報關流程是進出口貿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主要指的是貨物在進出國境時,依法向海關申報並完成查驗、繳稅、放行等程序的完整作業流程。不論是進口或出口,都必須依照海關規定辦理,以確保貨物合法流通。以下將以台灣的標準報關作業為例,說明報關流程的主要步驟:
一、準備報關資料
報關前,業者必須先準備好完整的單證資料,這些是報關的基本依據,包括:
- 
商業發票(Commercial Invoice)
 - 
裝箱單(Packing List)
 - 
提單或運單(Bill of Lading / Air Waybill)
 - 
原產地證明(如適用)
 - 
合約、報價單(視需要)
 - 
進口許可或檢驗證明(若涉及管制品)
 
這些資料需詳列貨品名稱、數量、規格、價格、原產地與貿易條件(如FOB/CIF)等資訊。
二、報關申報作業
資料備齊後,可委託報關行或由具備報關資格的業者,自行透過「關港貿單一窗口」或報關系統向海關申報。
- 
根據貨品內容選擇正確的 HS CODE(商品編號)
 - 
計算應繳稅費(關稅、營業稅、貨物稅等)
 - 
系統提交電子報單,取得報關案號(報單號)
 
三、海關審核與查驗
海關接到報單後,會根據風險評估機制分為下列幾種處理方式:
- 
放行(綠燈件):無異常,直接放行,不需查驗。
 - 
文件審查(黃燈件):需補充單據或資料審核。
 - 
實體查驗(紅燈件):需開箱、抽樣、檢驗等。
 
查驗項目可能涉及農檢、商檢、環保或其他主管機關。
四、稅費繳納與放行
若海關核定需課稅,則業者需完成線上或臨櫃繳納稅費。完成繳稅並無其他異常情況後,海關將核發「放行通知」。
五、提貨與後續處理
貨物放行後,即可安排提貨、入倉或送至指定地點。部分貨物如為加工、轉運、保稅用途,需另辦理後續手續。
六、備查與稅務用途
完成報關後,報單將留存作為:
- 
出口退稅依據
 - 
會計憑證
 - 
進出口統計資料
 - 
商品後續報驗、召回、查帳依據